<u id="kleno"><acronym id="kleno"><meter id="kleno"></meter></acronym></u>
    1. <dfn id="kleno"><nobr id="kleno"></nobr></dfn>

        <big id="kleno"><strong id="kleno"></strong></big>

      松花江網

      家庭農場 | 小家奔大業——全市家庭農場最近10年快速發展掠影

      2022-08-30 08:35    江城日報

       

        家庭農場是新時代的“新生兒”,是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并以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引領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推進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發展,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新功能,促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積極落實相關政策,健全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培育現代新型職業化農民,全力推進家庭農場發展。截至目前,全市家庭農場總數達8715個,縣級以上示范家庭農場達371個,經營土地面積達到4.7萬公頃,帶動全市5萬家農戶增產增收,涌現出九月豐、張全、春新、意禾田、東晟等一批典型家庭農場。

        10年來,全市家庭農場在追求各自家庭過上好日子、在促進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在對接推進農產品標準化等方面追波逐浪、求精做強,有力地推動了全市“三農”工作快速發展。

        把土地交給更會種地的人

        九月豐家庭農場位于一拉溪鎮新興村,是全市兩家國家級示范農場之一。農場負責人肖建波是當地土生土長的農民,一家人從他父輩開始,就靠著幾畝土地維持生活。因熱衷于水稻種植,2011年,肖建波承包了15公頃耕地,當年收獲了10多萬公斤水稻。2013年9月,肖建波響應中央1號文件號召,注冊成立了九月豐家庭農場,從周邊農民手中有序流轉土地,逐步擴大種植規模。

        “建波,你地種得多、種得好,我們這點兒地,都給你種吧?!?017年春日里的一天,肖建波接到了本村村民孫權打來的電話。孫權主動提出要把自家的1公頃多稻田流轉給肖建波。彼時,農場已流轉了260多公頃土地?,F在,肖建波的農場已覆蓋周邊3個村、200多個農戶。好多農戶都和孫權一樣,主動上門把自家的土地流轉給了肖建波。如今,越來越多的農民主動把土地交給像肖建波一樣更會種地的人去經營打理。

        肖建波他們不負眾望,在過去人們認為經營無望的土地里干出了新天地。最近幾年來,九月豐家庭農場在全市建成了綠色粳稻生產基地和智能化水稻育苗工廠,連續數年在農場及周邊實施飛機航化作業;與專家院士團隊合作,廣泛開展水稻品系試驗示范,打造了一批“叫得響”的科研成果,優選出“天隆優619”和“天隆優649”兩個高產抗病新品種,研發出高鈣、多胚、少糖等功能性稻米和多色彩稻等品種,把產品遠銷到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區域多個省市,以及新加坡等國家。

        讓土地連片產出更高效益

        在國家鼓勵發展家庭農場政策引導下,萬昌鎮張全家庭農場應運而生——自2014年起,張全夫婦開始流轉周邊土地,建立起自己的種植基地。

        將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有限的土地產出更高的經濟效益,是張全家庭農場發展壯大的“秘密武器”。而用好這一系列秘密武器的背后,則是全家三口齊上陣、各展所長的努力付出。張全曾在部隊服役,學得了一手修理機械的本領,是當地有名的農機修理專家;女主人李鳳英性格開朗、善于溝通,不斷向農技專家、高校教授請教,逐漸成長為水稻種植高手;“90后”女兒張楠楠作為新型職業農民,思維活躍、視野開闊,相信科技、接受新生事物快、學習能力強,2018年初為加強植保管理、減少藥害和農藥殘留,一次性購進了8架當時最為先進的植保飛機。

        張全一家三口各展所長,對種子、肥料、農藥市場及產品進行了深入學習研究,在水稻育苗、插秧、田間管理、收獲、病蟲害防治等方面,制定了一套嚴格的標準。按這一標準生產出的大米,品質和口感均高于當地稻米平均水平,大大提高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與其他人不同的是,張全家庭農場從附近農戶手中流轉土地,特別強調連片流轉,最大限度減少“插花地”,實現了從育苗、整地、插秧到田間管理、收獲等環節的全程機械化。相比傳統種植方式,這種全程機械化作業每公頃可節約生產成本3000多元。

        以工匠之心,做江城農業。以張全家庭農場為優秀代表,越來越多的工匠級家庭農場,做精做細農業生產每一個環節、每一道工序,從而從土地中獲取了更高的收益。

        在融合聯合之路上實現最大價值

        人們的智慧是無窮的。在發展實踐中,全市各個家庭農場八仙過海、各顯其能,把家庭農場的模式、觸角發展了常人難以想象的程度,目的就是要讓傳統的耕地實現無限“+”的擴張,對接融合一切的可能,實現最大的價值。

        采訪中,我們了解到,目前,全市家庭農場已囊括了特色型、加工型、產品型、休閑型等各種形式,可謂品類俱全、融合互通。典型的有以昌邑區春新家庭農場為代表的集綜合種養、農民培訓、生態農業、休閑農業為一體的三產融合型模式,有以永吉縣東晟家庭農場為代表的“家庭農場+代耕牧業+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模式,以吉林市意禾田生態農場有限公司為代表的“種植養殖結合+與龍頭企業聯合+服務業融合發展”模式,等等。

        意禾田家庭農場位于昌邑區孤店子鎮孤店子村,占地10萬平方米,距離市區約20公里。近年來,農場著眼于發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立足一產,發展規模經營;延伸二產,提升產業附加值;拓展三產,差異化發展休閑農業,形成了產業鏈條完整、功能多樣、業態豐富、利益聯結緊密的三產融合發展模式。

        最令意禾田家庭農場聲名遠揚的一招妙棋,是農場于2013年建成了一棟2300多平方米的綜合樓和包括9座蒙古包在內的城市草原蒙古族大營,并在2018年成功承辦了吉林市蒙古族協會舉辦的那達慕大會,之后又連續承辦吉林市避暑休閑季系列活動之蒙古族風情文化旅游節,通過聯合與嫁接,大打外接旅游牌,讓市民不出吉林市就能領略蒙古族風情和文化,滿足了市民都市周邊休閑游的需求?!稗r場正常年份每年接待游客10萬余人次。僅鄉村旅游一項就吸納30多人就業,人均年增收3萬多元?!鞭r場主陳玉華介紹道。

        同意禾田家庭農場相類似,近年來,我市相當一部分家庭農場開始走農旅結合之路,在產銷優質農產品的同時兼“賣風景”,實現了大發展。

        建功新時代,全力謀振興。十年來,我市的近萬家家庭農場已然成長為推動全市發展現代農業的新引擎,正在以各自逐步完善的生動實踐,走在實現更大作為的路上,努力在廣袤的黑土地上書寫好“誰來種地、怎樣種地、如何種好地”的新時代答卷。

      (江城日報全媒體記者 鄔洪亮 陳彥 松花江網編輯 徐濤)

       

      原標題: 家庭農場 | 小家奔大業——全市家庭農場最近10年快速發展掠影

      反侵權公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未經書面許可,擅自轉載本報社作品的,將涉嫌侵犯著作權人合法權益。為規范網絡轉載行為,制止非法侵權轉載,本報社鄭重公告:

      一、任何單位或個人,在任何公開傳播平臺上使用著作權歸屬于江城日報社(包括《江城日報》、《江城晚報》、松花江網、吉林烏拉圈等)的原創內容,必須事先取得江城日報社書面授權;

      二、對侵犯江城日報社(包括《江城日報》、《江城晚報》、松花江網、吉林烏拉圈等)著作權益的違法行為,本報社將采取一切合法措施,追究行為人的侵權責任,包括但不限于公開譴責、向國家版權行政管理部門舉報、提起訴訟等;

      三、對于各類非法轉載行為,歡迎讀者提供侵權線索:

      程律師(法律顧問)0432-62223777

      武文斌(版權合作)0432-62523496

      文檔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