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 id="kleno"><acronym id="kleno"><meter id="kleno"></meter></acronym></u>
    1. <dfn id="kleno"><nobr id="kleno"></nobr></dfn>

        <big id="kleno"><strong id="kleno"></strong></big>

      松花江網

      糧食安全 | 農業“芯片”的追夢人——市農科院水稻所所長、研究員劉才哲小記

      2022-09-23 06:52    江城日報

       

      ■奮斗者 

        種子被譽為農業的“芯片”,種業是糧食安全的第一道保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下決心把民族種業搞上去,抓緊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市農科院水稻所所長、研究員劉才哲是農業“芯片”追夢人中的一個代表——經過25年攻堅,他帶領團隊一起培育出“九稻”系列60多個水稻品種,創新、積累了豐富的種質資源等育種材料,破解了多項農業科技難題。

        立秋節氣已過,在市農科院的試驗田里,研究員劉才哲正在查看水稻新品種的長勢情況。

        水稻長勢喜人,他的聲音卻是嘶啞的:“‘十二五’以來,我們通過國家、省審定水稻品種20個、轉讓品種13個,每年有4、5個品種被省、市確定為農業主導品種,累計推廣面積近億畝,增收稻谷超過50多億公斤,帶動不少農民豐收又增收?!彪m然需要寧神靜氣才能聽清他說的內容,但記者可以感受到他強烈的自信。

        劉才哲同事向記者解釋:“劉所嗓子是上火上的?!痹瓉?,今年3月,劉才哲從海南“南繁基地”帶著今年需要播種的種子回吉林市,但因疫情原因,差點兒耽誤了今年種子的播種。最終,歷經波折,劉才哲是人輾轉遼寧沈陽回的吉林市,而種子是轉運黑龍江五常后到的吉林市。

        “種子就是我們研究種子人的命,想說不急,可結果就是這嗓子到現在還是啞的?!?971年出生在舒蘭市的劉才哲,工作后為數不多的回老家時,每次總是讓他的家人們揪心:“怎么老的這么快,別那么拼命不行嗎?”

        拼命才能有收獲。國家商品糧基地——吉林市優質水稻商品糧基地建設、國家北方優質粳稻科研創新基地建設、吉林省中東部稻區水稻株型及優質高產多抗品種選育等項目,以及國家、省現代農業水稻產業技術體系等各級20余項在這里完成。市農科院優質水稻科研創新團隊被評為吉林市優秀科研創新團隊。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一項技術能夠創造一個奇跡?!钡珡氖罗r業“芯片”的人都知道,這樣的奇跡需要的是一天又一天的研發、一年又一年的堅持。劉才哲說,這輩子他都會扎根田間地頭做科研,牢牢守護黑土地上的“豐收夢”。

        劉才哲追夢不孤獨。這十年,我市竭力研發農業“芯片”,僅市農科院一家農業科研機構培育的糧食作物品種、品系及種質資源等育種材料就多達3萬余份;他們育成并通過審定的糧食作物品種逐年增多,“十三五”期間通過審定登記的有34個,去年一年審定登記的多達18個,今年初到目前完成13個。

      (江城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久權 張春和 常學文  松花江網編輯 徐濤)

      原標題: 糧食安全 | 農業“芯片”的追夢人——市農科院水稻所所長、研究員劉才哲小記

      反侵權公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未經書面許可,擅自轉載本報社作品的,將涉嫌侵犯著作權人合法權益。為規范網絡轉載行為,制止非法侵權轉載,本報社鄭重公告:

      一、任何單位或個人,在任何公開傳播平臺上使用著作權歸屬于江城日報社(包括《江城日報》、《江城晚報》、松花江網、吉林烏拉圈等)的原創內容,必須事先取得江城日報社書面授權;

      二、對侵犯江城日報社(包括《江城日報》、《江城晚報》、松花江網、吉林烏拉圈等)著作權益的違法行為,本報社將采取一切合法措施,追究行為人的侵權責任,包括但不限于公開譴責、向國家版權行政管理部門舉報、提起訴訟等;

      三、對于各類非法轉載行為,歡迎讀者提供侵權線索:

      程律師(法律顧問)0432-62223777

      武文斌(版權合作)0432-62523496

      文檔附件